讲讲电镀槽液的维护发表时间:2019-03-28 15:26 第一:控制pH值 镀液的适合的PH值的范围是在5.35-5.65之间的,当PH≤5.2镀层上就会呈现麻点的状态,而PH≤5.3镀层的光亮性就更差了,当随着电镀的进行,镀液中的PH值在缓慢的上升,进而是可以用盐酸来调整的。 第二:Zn/Ni比的控制 镀液的锌含量与镍含量之比(Zn/Ni比)不仅是决定镀层镍含量的主要参数,也对镀层外观有显著的影响,必须严格加以控制。 该镀液的适宜Zn/Ni比最好控制在0.7–0.9范围内。 Zn/Ni比过高(≥1.0),当槽液温度较低(≤35℃)与阴极电流密度较小(≤1.5 A/dm2)的情况下,镀层呈灰色。 反之,Zn/Ni比过低(≤0.5),镀层的镍含量有可能超过15%,对提高镀层的耐蚀性不再有益,而脆性增加。 镀液Zn/Ni比可通过化学分析或其它简单方法予以测定。根据测定结果及变化趋势及时调整锌阳极与镍阳极的面积比。 第三:温度控制 本工艺的操作温度较宽(30–40℃),除滚镀及镀件形状过于复杂的场合外,电镀操作温度一般选择35–38℃。 第四:阴极电流密度的控制 阴极电流密度的选择取决于镀件形状。总的原则是,在保证镀层质量的情况下采用较大的电流密度,加大镀层沉积速度,缩短电镀时间。 挂镀一般选择2–4 A/dm2,滚镀为1.0 A/dm2左右。 第五:补缸剂(添加剂C)的添加 添加剂C的消耗量为100–120 ml/K.A.hr。添加剂C过量将导致镀件的高电流密度区出现凹凸不平及气流状条纹。反之,添加剂C不足则镀层光亮性不足。 第六:该镀液的适宜氯化铵含量为220–230克/升,含量过低镀层呈灰色。定期分析并适当补充。 |